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乐文小说网 www.lewen5.co,最快更新穿进男频搞基建最新章节!

    如何管控和治理北境草原,成为朝廷当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。

    各个专业小组已经前往北境深入考察,等考察结果出来,便可制定牧民安置政策。

    北境草原大小部落有很多,阿骨突部是其中最强大的一支。

    在阿赤那德和乌帖木的领导下,数十年间,阿骨突部已吞并不少势力不俗的部落,只剩下一些不堪一击的小部落。

    这些小部落说是部落,其实不过是一些牧民团结起来在草原上艰难生存而已。

    霍延率兵将乌帖木及其主力赶去漠北之后,草原上便只剩下一些牧民游荡。

    北境比京城更早迎接冬日。

    没了互市,牧民们今冬的日子非常不好过。

    倒是云州以北的牧民们,在杨继安的照拂下,还能过上一个舒坦的冬天。

    经过半年时间的考察,考察小组终于回京述职。

    农技小组负责人表示:根据实地考察,草原上并非完全不能种植,只是牧民已经习惯放牧,他们不懂农耕。考察组发现,北境不少地域可以进行苜蓿、土豆、棉花、枸杞等农作物的种植,牧民们可以选择半耕半牧模式。

    地质小组禀报:经勘察,北境有些地域分布着丰富的煤石资源,而且开采便利。

    测绘小组直接呈交了一份北境地图,有了这份图,朝廷对北境的掌控力将更加强大。

    至于文教小组,他们将杨继安教化牧民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,全都写在了奏疏上。

    朝会上,众臣听得一愣一愣的。

    没想到素来贫瘠、只长牧草的北境,居然拥有这么多资源。

    光是煤石矿脉,就足以令人心动了。

    有人不禁问:“既然北境有煤石矿,为何十年互市间,他们从不用煤石与大盛交易?”

    考察组答道:“牧民们生下来便只知放牧,他们在草原上来回流动迁移,很少能够在固定的地方定居下来,即便有煤矿,也很难长时间集中挖采。”

    更何况,他们缺少可以高效挖煤的工具,也不会合理地利用煤石。

    “还有一点,自工部提高挖煤效率,朝廷推出蜂窝煤之后,大盛寻常百姓基本可以用得起蜂窝煤,即便北境交易煤石,他们也会因为采矿效率和长途运输,不得不定高煤价,高价煤石在大盛并无市场。”

    众人颔首,确实是这个道理。

    反正北境向大盛出口煤石,肯定是要赔本的。

    现在好了,乌帖木他们逃去漠北,大盛占据了一部分草原,他们就能拥有更多煤矿了。

    楼喻下令:“各部根据考察组的结果,先起草一份治理草原、安置牧民的方案,再交给朕。”

    众臣领命。

    下朝后,楼喻将楼固和楼茝叫到勤政殿。

    经过这次北行考察,楼固整个人都变糙了,原本白皙的皮肤成了小麦色,双手生了不少茧子。

    但整个人精神奕奕。

    楼喻笑问:“出了一趟远门,感觉如何?”

    “见识到了很多宫里以及京城看不到的东西,我觉得很有启发。”楼固很满意这次考察之行。

    他觉得自己以前的想法过于狭隘了。

    只待在一个地方,是很难成长的。

    楼茝不由露出羡慕的神色。

    “我也好想看看阿兄治下的大盛。”

    楼固微微扬唇:“阿姐别担心,以后不管去了什么地方,我都将见闻记录下来给你看。”

    楼茝眉开眼笑:“好啊!”

    她不能亲自去体察民情,只能让阿弟去代劳了。

    楼喻欣慰地笑了,问:“具体什么启发,说说看。”

    楼固掏出随身携带的本子,“阿兄,这些都是我路上的见闻,不知道有没有用。”

    楼喻在京城待了十来年,朝政之事基本都是依靠奏疏来知悉,不过他有暗部在,倒是没有被一些尸位素餐的官吏蒙蔽。

    暗部的存在只有少数几人知晓,楼喻还没跟两人提过,所以楼固不知道。

    他记录这些见闻,除了自己喜爱研究外,还是为了给楼喻提供更加直观的民情。

    史书上说过,皇帝久居深宫,被底下官员当傻子玩弄是常事。

    当然,在楼固眼里,楼喻绝对英明神武,是不会轻易被骗的。

    但官员们奏疏中大多都是歌功颂德,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,再睿智的人都会生出一些自得。

    他自知见闻浅薄,却还是希望能够对楼喻有些帮助。

    楼喻翻阅片刻,笑道:“你有这些见解确实不俗,那么,你还坚持之前选的那条道吗?”

    “嗯,我不喜欢跟人打机锋,我还是更喜欢做研究。”楼固神情坚定道,“入北境后,我更坚定了这一点。”

    对比大盛百姓和草原牧民的生活,楼固越发觉得,阿兄以前常说的“生产力”是极为关键的。

    不论是农田还是工厂,只有提高生产力,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粮食与器具,保障大盛百姓的生活必需。

    如果继续提高生产力,百姓是否会更加富裕?

    比起他,阿姐更适合成为朝堂的引领者,而他以后则尽可能地为阿姐的政策方针提供支撑。

    楼喻正色道:“男子汉一言既出,驷马难追,我以后不会再问,明白吗?”

    楼固坚定点头。

    “我明白!”

    朝廷有能耐的官员还是不少的。

    不久后,治理北境草原的方案呈交至御案。

    先是对草原的行政规划。

    根据考察组的结论,科学合理地重划边境线,直接将资源丰足的地域划为大盛的领土。

    这些地方本身就有价值,而且对大盛来说,算不得鞭长莫及之地,毕竟从京城到南方同样很远,只要教化安民之策落实到位,不怕牧民没有归属感。

    这个规划,直接将好的留下,不好的丢给乌帖木他们了。

    楼喻被官员们的“鸡贼”逗笑了,指着方案道:“要是乌帖木和阿巴鲁他们知道,肯定要气得吐血。”

    “他们犯边这么多年,咱们是时候讨回一些债了。”霍延淡淡道。

    楼喻颔首:“你说得对,北蛮抢掠边境百姓多年,必须要连本带利还回来。”

    霍延俊目含笑。

    若非眼前这人,大盛的疆域不仅不会如此扩张,或许还会逐渐缩小。

    两人接着往下看。

    确定行政区域之后,就得解决区域内百姓的生存问题。

    接受大盛统治的牧民,可以留在行政区域内,申请成为大盛百姓,每年缴纳赋税,同时可以保留部族本来的风俗习惯。

    不接受大盛统治的牧民,则自行离开统治区域。

    最后是教化政策。

    想要培养牧民的归属感,就得让他们学习中原文化,此举与教化南方三州族民差不多。

    不过要想教化,得先让牧民稳定下来。

    官员们为各区域牧民谋划了不同的生存模式。

    适合耕种的区域,派人教授他们农耕技术;适合采矿的区域,官府在当地建设矿场和加工厂,招募工人参与劳作;适合放牧的区域,依照吉庆草场和吉州肉、奶加工厂的模式,进行集中化、专业化的养殖。

    等牧民都安定下来,再进行文教传播,让他们打心眼里觉得自己就是大盛子民。

    前几年或许成效不大,但十年后、二十年后,甚至几十上百年后,只要中途不间断,这些牧民都会真正成为大盛子民。

    草原也会成为大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
    楼喻朱笔批阅后,不禁感慨道:“希望这些都能在未来实现。”

    霍延笃定:“会的。”

    北境部分草原被纳入行政版图,朝廷肯定要在当地建州立府。

    那么,派谁去做第一任知府呢?

    朝中有谁合适?

    要去北境当知府,不仅要有能力,还得知悉草原风俗习惯,并与牧民交流没有障碍。

    楼喻想了想,觉得宋砚较为适合。

    宋砚出身庆王府,从田庄就开始追随楼喻,为人较为机敏,又自学北蛮语言,曾跟随使团一同出使北境。

    后来楼喻登基,他凭借出色的语言天赋,成为礼部中的一名官吏,这些年依旧不忘学习。

    宋砚忠心低调,身为庆州系官员,为人处世和思想观念都比较适合这一职位。

    楼喻遂下旨擢宋砚为北州知府,带着新政策前往北州治理。

    北州就是北境草原的新称。

    盛军控制北境草原后,牧民们都有些恐慌。

    他们只是普通放牧的,失去大部落的庇佑后,并无抵御军队的能力。

    他们担心自己会成为盛国的奴隶。

    直到朝廷政令传来。

    什么!他们这里成大盛的北州了?

    什么!不愿接受大盛统治的不允许留在北州?

    他们真的要当盛国的子民吗?

    有些牧民愿意,有些牧民不愿意。

    在盛国军队的强势下,那些不愿接受的牧民全被驱逐出北州境内。

    宋砚刚担任知府的时候,北州什么都没有,只有一望无际的平原。

    没有城池,没有府衙,他将毡房当成临时办公场所,一项又一项,认真地执行朝廷的政策。

    他几乎跑遍了整个北州。

    在北州府衙的努力下,北州的农耕区、矿业区、畜牧区相继建成,牧民渐渐在土地上安定下来。

    昭庆十五年,远洋航行的船队终于回归。

    船队途径东洋、南洋、西洋等诸多小国,又驶向更远的地方。

    他们带回了很多特产,并考察了不少异国的风土人情,同时弘扬了大盛的国威。

    随行人员对沿途之事进行了详细的记录,记录本被呈至御案。

    楼喻看得很仔细。

    远航计划的确是为了威慑远洋小国,但楼喻还抱着一个目的。

    那就是各个大陆的特产。

    大盛目前的农作物数量远远比不上他在现代所认识的,除此之外,一些工业上的重要原材料大盛同样稀缺。

    船队起航前,他就着重交待了各国特产一事。

    经过土豆、棉花和甘薯的成功种植,众人也期待能够引进更多外来的农作物。

    故这次远航队伍搜寻特产极为认真负责。

    若真能寻到如土豆之类的,不仅能够为大盛百姓加餐,或许还能青史留名。

    何乐而不为?

    这次船队跑得很远,去过很多国度,带回来不少稀奇古怪的种子。

    许是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