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乐文小说网 www.lewen5.co,最快更新与非遗的开始最新章节!

    息烽阳戏是一种独特的地方传统戏剧,是戏剧“活化石”,一般在祭祀时表演,兼具娱神功能。

    息烽阳戏其表现形式是一边说唱台词,一边跳跃,一边打击乐器,并配合使用刀、鞭、令牌等道具。表演时由于其脸谱化妆和扮相独特,表演变化多样,动作夸张,非常引人入胜,是黔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项目。

    据潜心研究阳戏多年的息烽县文化局黄登贵介绍,一出“阳戏”共分为24坛(即有24台戏),出演一台“阳戏”最少要36小时,甚至可以连续演三天三夜。“阳戏”广泛流传于息烽县境内的乌江河畔流长乡一带及与之相邻的金沙县、遵义县的乌江沿岸等地,迄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。当地人一般在结婚、祝寿、祈福、消灾时才请“阳戏”班进行演出。

    “请神来神便来,香花烛儿两边排。金童玉女排左右,手捧香花迎进来”在戏子们的应和声中,家住四坪村的黄朝魁家拉开了唱戏还愿的帷幕。传承了300多年的流长乡四坪村大岩头阳戏,古雅神秘,九板十三腔尽显民间艺术的神韵,堪称戏剧的活化石。

    息烽阳戏是传承在息烽流长、九庄以及鹿窝、石硐地区的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戏剧。主要采用巫教演出程序,为人了愿,以达到请仙敬主、驱邪纳福的目的,是在脸上化妆扮演角色进行表演的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。息烽阳戏分流长阳戏、九庄阳戏和石硐阳戏三个派别。其中流长阳戏是息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2009年被列入黔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名录。息烽阳戏从乾隆时期开始,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,一直到现在还在传承,阳戏有正戏、耍戏之分,演唱以坛为单位,声腔有“九板十三腔”之说,其中流长阳戏独特之处在于“开脸”而不戴面具,它与流长花灯、傩戏关系密切,具备生旦净丑角色,是戏剧的活化石。具有文化、戏剧、文学和旅游研究价值。

    阳戏不是川剧,更不是常规的戏剧,它与我省流传较广的地戏类似,以祭祀为主,兼具娱乐功能。阳戏是以说唱台词的形式演出,被称为“九板十三腔”(指运用9种乐器13种唱腔),大量使用钵、锣、鼓、铙等乐器,道具有刀、鞭、三尖刀、大木刀、卦、令牌等。一出阳戏共分为24坛(即24台戏),包括迎神下马、煞仗、开坛礼请、参灶领牲、造棚、亮台、堂屋回畜、天官开台、上云台、灵祖、催愿敲枷、赐神、还财神、钟馗打鬼、酿星、回三伯公婆、施孤、勾愿、卜卦、开缸上献、造船、送神、起马褂、回神等,阳戏在演出之前,主人家和戏班先要在堂屋神龛上摆放川主、土祖、药王的神像,以煮熟的猪头、猪尾等进行祭拜。正式演戏时,演员们要画上脸谱,身着戏服,手拿道具进行演出。24坛戏中,最好看的是第9坛“上云台”――《桃山救母》,其故事情节和神话故事《宝莲灯》颇为相似。

    由于阳戏坛数众多,出演一次阳戏最少要36小时,有时还穿插许多“耍耍戏”,甚至可以连续演三天三夜。在演出期间,主人要杀猪宰羊、摆酒设宴招待戏班演员及前来庆贺的客人,周边七村八寨的人们都来观看,场面十分热闹。受各种客观因素影响,阳戏逐渐不景气起来,现在戏班只有10个人,有很多戏文已没有人会唱,最多只能唱一天两夜,阳戏即将面临失传的境地。

    阳戏作为一种民间文化,既非戏剧也非宗教,在息烽县流长乡及与之相邻的金沙县、遵义县的乌江沿岸流传已久。据说是清代中期,一个徐姓男子从川省辗转流落到流长四坪,在与当地黄氏家族的接触中,手把手把阳戏传给了一个叫黄涛的人。从此,阳戏传人就把徐姓人尊称为“徐师公”,而把黄涛称为“起例祖师”,即第一代掌坛人。在黄氏家族中承传的阳戏掌坛人,都要经过精挑细选,除了必须是男子,还必须有悟性。掌坛人不一定要唱主戏,但要会给相关角色开脸(画脸谱)。脸谱要靠上一代掌坛人传下来,且只能记在心里而不落在纸上。画脸谱的颜色虽然只有黑、白、红三种,但制作却很讲究。如黑颜料是将豆腐放在石瓦里,再以菜油薰而得之。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