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乐文小说网 www.lewen5.co,最快更新与非遗的开始最新章节!

    布依族逢节庆和红白喜事或其它大型活动时,由寨老组织,用两面古老的铜鼓悬挂于木架或堂屋中央,用竹片敲击铜鼓,演奏十二则称为布依族铜鼓十二则。

    贞丰县布依族铜鼓十二则主要分布在龙场镇对门山村。据有关专家、学者多年来研究、考证,布依族是当今黔省使用“灵山型”铜鼓最普遍的一种少数民族。明清以来,黔省方志中记述“仲家”(今布依族)使用的铜鼓比比皆是。“仲家”在明清时期,喜欢在铜鼓上刻字,托明(孔明)所造,籍以抬高身价。

    贞丰县龙场对门山保存的雌雄铜鼓,雌铜鼓高35.5厘米,面径55厘米,足径57厘米,重23公斤,是粤式铜鼓中最小的。鼓身为三段式,胸、腰、足界线分明。鼓面双弦分晕、共四晕,晕间无纹。鼓心光体十二芒,鼓面最外圈有四组蛙足痕。鼓面伸于胸外、无垂帘。鼓身亦为双弦分段,足部有四种双弦纹耳为细辫扁耳。从鼓体的大小及纹饰已消退的情况来看,这面鼓可能产生于唐代。雄铜鼓通高27厘米,面径47厘米,足径49厘米,重16公斤,鼓身为三段式,胸、足、腰界线分明,鼓面双弦分晕,共四晕,晕间有纹并有象形图案。鼓面为宫、商、角三音,鼓圈为徵、羽两音,组成了民族五音调,调子有快板、慢快板,快板击而高亢,慢板悠扬如歌,其音色纯美,音质雄浑、厚重。

    布依族至今还流传保留了节日、丧葬使用铜鼓这一传统习俗。敲击铜鼓真是“铜鼓之声,怒而击则武,忧而击则悲,喜而击则乐。其意变,其声则变之”。铜鼓十二则内容有两种说法:“第一,古代打仗时进攻、收兵的信号;第二,农业生产十二个月中季节变化的记载”。

    铜鼓是演奏“十二则”的主奏乐器,也有与皮鼓或锣、镲等乐器配合,而贞丰布依族是采用单鼓击鼓法,即一人击打一面铜鼓。这是民间较普遍和常用的一种击鼓法,演奏技术水平较高,要求击鼓者心、口、手合一,动作协调连贯、节奏清晰流畅。

    击鼓前,先将铜鼓用绳索系其“耳”上,然后悬挂在大树上或堂屋中央或用三根木棍支撑而悬吊,一人右手持软槌,左手持竹条,侧站立或侧坐敲击其鼓面、鼓侧和鼓腰。

    目前,贞丰县余氏家族祖传鼓谱已经失传,1988年8月黔省师范大学音乐系蒋英同志只身来到对门山村,完整地收录了余氏家族余雁祥老人演奏的“十二则”,通过录音整理、记谱,并创立了一种记录铜鼓鼓谱的谱式,才确保了家族的文化遗产没有流失和消亡。

    在布依族举行的丧葬仪式过程中,除了使用铜鼓外,《摩经》是必不可少的文本。《摩经》是布依族口头代代相传的长篇叙事诗,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:一是用于丧葬超度仪式的经典,称《殡亡经》;二是用于祈福、消灾、驱邪等宗教仪式,称《解邦经》。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